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12节 (第2/2页)
。 冯雪最错的,就是在漫长的人生里,遇到的第一个人,就笃定是个圆满。 可是并非圆满啊。 她自己举证,写了举报材料,匿名递交上去的。 高长明这边一些问题,她是知道的,很多都是高君的违规操作,违法乱纪,大家私底下最清楚的,就是当时高君身边带着一个女人,影响力很大,很受宠爱,最后无影无踪,消声灭迹了。 高君看着眼前的材料,他坐在椅子上,纹丝不动。 “这个是举证材料,知道的很清楚,很详细,这些年来,很多。” 高君点点头,打开,笔迹这个东西呢,看不太出来,很多人都想他下来的,他当然很清楚这个事情,每年都有很多这样的材料,真真假假的我,无可厚非,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事情,但是这一份,太详细了,知道的太多了。 “我自己来解决。” “嗯,13号的,我想这个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的,手里一定还有其他的资料,你要小心了。” 高君站起来,连着材料一起拿走了。 他这个位置的人了,真的,不能出事。 一旦出事了,也只能是病死或者其他之类的,默默退下来就是了。 如果不是很过分,不是太引起群众反感的,不会出手怎么样的。 官场上的事情,岂能是三两个字就能说的清楚了,无论什么时候,□□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。 如果下面的人知道了高君做出来这样子的事情,真的跟当年林先生坠机叛国是一样的震惊,会产生很多质疑的,我们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境地里,才会要发生这种事情呢。 所以根本就不会掀起来大浪花来,高君自己就可以解决。 高君想很久,想不起来是谁来做这个事情,对着他下手的。 他这些年,真的情况不是很好,一直也是很低调,处于被打压的状态下。 就连高长明,也是一直留在新疆那边的,不然的话,按照原来的预算,高长明这个时候,已经是新星一样冉冉升起了。 “长明一直在那边不回来,我看现在政策都不一样看,就连那一家的小孩都回来了,当初人家去陕北下乡去了,才十五六岁就走了,真的是不得了,一回来就直接去那边了,看样子是个好样的接班人。” 吴玉燕一直担心的事情,就是高长明,差不多一样的孩子,当初人家请客要危险很多,送着孩子到陕北去了,没有去部队里面,摆明了是要从政的。 那时候看起来不是明智之举,倒像是躲躲藏藏低声下气一般的。 可是现在政策不一样了,“早知道这样,当初我们也送长明去下乡好了,也不用现在在那种犄角疙瘩里面待着了,那边疆是那么好待着的吗?又不好出成绩还穷乡僻壤的,吃多少苦就不说了,想挪动一下壁灯天还难。” 这就跟以前的封疆大吏一样的,你去江浙一带跟去川蜀一带就是不一样,这是放之几千年都一样的道理,那浙江兵强马壮的,抗战的时候那川兵是什么装备啊? 就是草鞋呗,带着一串儿的烧饼走的,一穷二白的。 吴玉燕现在心里就很不平衡,走错一步棋,她现在就很后悔,“那孩子叫什么来着,国中是吧?” 爷爷辈的都差不多,就是邻居呢。 两家老爷子当初一起上战场的,后来生了儿子。 然后又有了高长明跟国中。 结果两家的路子后面就不太一样了。 高君在过去的十年里,呼风唤雨的,人安安稳稳的在中心位置。那国中一家呢,他爸爸妈妈一直是被监视的状态,他当年为了保命直接去了陕北,因为陕北是他父亲的发祥之地,他父亲在那个老区战斗过的,有很丰富的人脉。 可是现在,风向变了,高长明得无声无息的做人了,低调做人,国中现在人家回北京了。 国中回来这个事情,西爱不清楚,伸伸也不清楚,是孙二来的。 孙寡妇过寿,老太太苦尽甘来,小孙要请客。 亲自到家里来说的,人还是胖胖的,这人呢,就没什么变化,带着一袋子的豆角,“红叶姨,等着周天的时候,我妈生日呢,我妹妹刚好回来了,这么多年了,想着热闹一下,您一家子得去。” “这街坊邻居啊,我都挨个说了。” 王红叶迷迷糊糊的,“哟,这好事儿啊,你妈我前连天还想,就是这些日子生日呢,记不太清楚了,你放心好了,我们都去。” “行,这是饭店地址,便宜坊那边儿的,爷爷奶奶有空儿也去,咱们就是热热闹闹的。” 王红叶接过来,她向来对有字儿的东西很膜拜,仔细收起来装在口袋里面,“进屋里喝口水,你妹妹什么时候回来的啊?” “就是昨儿呢。” “那回来还走吗?” “不走了,就留在北京了,所以我妈高兴,我说办一下,我妈也乐意,不然她那里舍得那钱呢。” 嘎嘎骑着自行车就走了,走半路才想起来豆角没给放下来,又回去给王红叶豆角,“这是紫色的,我妈说西爱爱吃这种呢,老了一点儿,蒸一下吃,香的很。” “行,回头谢谢你妈去,这大老远的还让你给我带一把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