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41节 (第2/2页)
高考了。 “以后打算怎么办?” “多赚点钱,然后回家。” “学呢?” “不上了,我吃不了那碗饭。” “陕北的人呢,饿死?” 小支书紧紧的抿着唇,绷紧了脸,他瘦了,更黑了,更土了。 你饿过肚子,吃苦很多很多的苦,然后走过很多很多颠簸的道路,饮风咽沙,一生煎熬,才知道一些事情错过就错过。 如果人年少的时候,知道不读书会走这样的路,那么可能会懂事,可能会从第一个笔画开始认真。 年纪大之后,发现我们懂事了,知道了,但是我们再也没有当初那种学习的心境了。 给孩子一本书可以慢慢学完,但是大人却没有那个耐心了。 小支书这是他的选择。 西爱回去就跟伸伸说了,伸伸一下子就急了,真的是一下子就跳脚了,“他干什么他,我以为他去学校了,这么些日子,原来都没有报名去,都在工地上去了。” “他不能这样啊,不上学不高考,他以后怎么办,而且他不是还有大抱负吗?” “你去讲,但是我觉得你讲不通,对他来讲,高考确实很难。” 底子那么薄的人,你要他一下子跳起来,他们觉得很简单的事情,学就是了,一年不行就两年,两年不行就三年。 可是对他来说呢,他背负着那么多的希望出来的,家里是那样的家庭情况,他自己从小就是那种教育环境,陕北那里连个老师都留不住,识字儿的人去教娃娃,娃娃谁知道识字儿是个什么事情呢,谁又能想到后来会高考呢。 高考都是个新名词儿,离着陕北那么远。 伸伸急的,拉着国中一起去的。 三个人,找了个小酒馆,点了三瓶酒。 “你得去上学啊,上学不是你唯一的途径,你之前都费那么多功夫了,更何况是现在呢,坚持一下就好了。” 伸伸苦口婆心啊,他看过太多太多没文化的苦了,没文化就等于没工作,你就只能去干苦力。 国中话不多,但是他是赞同的,“你想想一开始来这边的目的是什么呢,不能就这么半途而废的,有什么问题,你有什么压力,心事都跟我们说,我们是一起从陕北出来的兄弟啊,没有人笑话你,我们就是你家里人。” 亲兄亲弟,“那时候多亏了你爹妈照顾我们,我们这些人去了不仅没有□□改造,还包容我们很多,我记得刚去的时候大家都赖床不上工,你爹就天天早上起来去敲锣呢,一个个喊着我们名字,喊起来才算。” 知青不会腌咸菜,那地方没有咸菜有没有别的菜吃,就只能厚着脸皮去要酸菜吃,小支书就教怎么腌咸菜的。 陕北那里连棵树偶读没有,冬天烧菜都是问题,每年都要去捡柴火,每年都不够用,所以经常吃夹生饭。 小支书火生得好,教他们怎么生火节省木头,怎么烧饭熟得快。 国中说话就特别的有亲和力,伸伸是接地气,带着土气实在的那种接地气,他也有什么就说什么,但是国中说的话,能让人听着心里跟吃了棉花糖一样的,特别的会拉近距离谈感情。 俩人路子就不太一样,但是目的就是一样的。 小支书自己抹了把脸,“今年不是特大旱情嘛,家里粮食没有了,歉收,一年到头老天爷不给饭吃,那地方就那样了,气候环境都不好,根本不适合人去种地。” 他自己就嘲笑自己家里,“你说一年下不了多少雨,年年出去要饭吃,一年到头没有一分钱,祖祖辈辈的图什么?” 恨啊,心里不是不难过的。 人家的土地什么样子的,他们什么样子的? 怎么就活该陕北吃不饱呢? 作者有话要说: 周末加更 第240章 越南 外面的人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啊,他祖祖辈辈过得是什么日子啊,天道不公。 既然如此,不如都出来了。 “今年秋收的时候,我妈挑水腰闪了,没法子去地里捡谷粒儿了,躺了一个月还不好。” 农村人没有钱,是真的没有钱,穷的别说是一块钱了,就是一毛钱都很紧张,有病了最好的药就是躺一躺,躺在那里等着身体自己修复一下。 如果还不好,逼的实在是没有办法了,才去医院去看看,也从来不去大医院,就是去村子里医院,村子里面没有,就去镇上,最后去县城看,花钱了,说是腰椎间盘突出。 “没有钱,怎么行呢,里面说是有个东西破了,得手术,把里面的水排出来,不然都不能走路了。” 外面天色漆黑,室内灯色昏然,远处大概流星坠落,刹那闪烁。 小支书看着窗外,听朔北的风吹着,东西南北的冷彻,原来此时此刻,他才清楚,人跟人,差别真的很大,他不能继续复读了,他需要钱。 最悲哀的是,每个人到了该成材,成为顶梁柱的时候,才发现以前那些年都白长了,成不了栋梁。